1961年彭德怀回乡, 会见华国锋后坦言: 不知道他说的是不是真心话

1961年刚开始那会儿,毛主席看到国家经济遇到了大难题,就想了个法子,要在中央推动大家多动脑筋,一起想办法。他提倡大家回到实事求是的老路上,还得多下基层去实地看看情况,好好调研一番。

庐山会议结束后,彭德怀在家待着没啥事干,就听了上面的号召,给毛主席写了封信。他在信里说,想下乡去实地看看情况。毛主席批准了他的请求。所以,那年11月头几天,彭德怀又回到了他的老家湖南湘潭,开始去做调查了。

【彭德怀向毛主席请示下乡,得到批准】

1959年庐山会议结束后,彭德怀被解除了所有职位,转而在中央高级党校当了个特别的学生。那时候,他有了不少空档,就读了好多文件和书报,还密密麻麻地记下了好几万字的笔记。

闲置了两年后,他瞧见中央正动手纠正“左”的偏向,政策有了些变动,农村的情况也在慢慢变好。这么一想,他就打算亲自下基层,瞅瞅真实状况到底咋样。

1961年9月份,彭德怀给毛主席写了封信,说想到农村去搞点调研,还在信里详细讲了调研的安排。写完后,他就把信交给了中央办公厅的头儿杨尚昆,让杨尚昆帮忙亲自送给毛主席。

差不多过了半个月,杨尚昆给他打了个电话,说毛主席已经点头答应他可以下去了,而且去哪都行,给他半年的时间自由安排。

彭德怀一听到消息,立马找了杨尚昆,递给他一份调查要点,想让中央办公厅派个秘书来,帮他一块儿把资料理一理。

跟杨尚昆见面时,彭德怀说想在走之前见毛主席一面。但杨尚昆跟他说,毛主席的意思是,等彭德怀回来后再聊这事儿。

10月30号晚上,彭德怀带着他的临时秘书、警卫、开车师傅还有卫生员四个人,都准备好了,就一块儿坐上了去湖南的火车。

【受到华国锋的热情接待】

11月1号那天,彭德怀一到长沙,就赶紧去见了他那因为受他牵连被调到湖南的侄子彭启超和侄女婿陈明玉。上午的时候,他手头没啥要紧的工作,就趁着这个机会,跟两年多没见面的孩子们聊了聊天,说了些家里的日常琐事。

那时候,全国最高法院的大当家谢觉哉正好在九所住着,一听说彭德怀来了,二话不说就赶了过来想瞧瞧他。彭德怀一见到谢觉哉,心里头那个激动啊,开口说道:

离开庐山之后,我好像就被大家给抛在脑后了,连那些老同事也不太愿意跟我打交道了。

跟谢觉哉聊完天后,彭德怀心里突然空落落的,开始认真地琢磨起那些事儿,一个人在屋里闷坐了好久。

11月2号中午,彭德怀他们又多带了两个人,彭启超和侄女婿陈明玉,一块儿到了湘潭。湘潭地委的第一书记华国锋早早地就在那儿等着,特别热情地迎接了他们。

华国锋自打新中国成立后,就一直待在湖南工作,他在湘阴县和湘潭县都干过很久的领导职务,对湖南的发展情况可以说是了如指掌。

给彭德怀做工作汇报时,华国锋详细地把湘潭那边的情况给彭德怀讲了一遍。聊着聊着,快到吃午饭的时间了,华国锋就邀请彭德怀一起吃饭,说地委那些主要领导都已经在餐厅里等着了。

用餐期间,大伙边吃边交谈,华国锋接着给彭德怀讲起了湘潭乡下的近况。讲完后,他深有感触地说:

这几年的经济发展情况证明,彭总的眼光确实独到,当年他就预见到了这些。

以前,彭德怀和华国锋工作上交集不多,彼此也不太熟,所以彭德怀心里犯嘀咕,不清楚华国锋这话是不是真心话,于是就没搭腔。

下午时分,华国锋让湘潭县委和石潭区委的头头们去找彭德怀,给他们布置任务,让他们跟彭德怀说说最近的工作情况。他特别强调,湘潭和石潭这两个区委得全力支持彭德怀的调研,还得确保他的安全和生活都妥当。

到了晚上,彭总一回宾馆,就问侄女婿陈明玉:“华国锋这人,你熟不熟?”陈明玉摆了摆手,说自己也不清楚。

彭德怀直说:

他今儿跟我聊了聊农村的现在,说我以前眼光挺独到。我琢磨着他这话是真是假呢,要是真心话,那农村的情况可能真的挺棘手。

听到这番话,陈玉明和彭启超对视了一眼,两个人都没吭声,毕竟他们心里也没底,没法验证华国锋说的是真是假。

【深入群众,进行调查研究】

11月3号那天,彭德怀回到了老家彭家围子,这事儿很快就传开了,好多老百姓都自发地赶了过来。先是周围的亲戚、邻居、干部、社员、工厂工人、学生和老师一个个上门拜访,后来连附近县市,甚至二百多公里外的长沙都有人专程赶来。

彭德怀在家里待了整整25天,期间他接待了超过两千名来访的群众。这些来访的人,各有各的来意。有的是专门来看望他,表达关心和慰问的;有的是来跟他聊聊政策方面的情况,说说自己的看法;还有的,是过来诉苦的,说他们的房子被拆了,锅碗瓢盆被砸了,有的还遭到干部的打骂,家里缺粮少米,日子过得很艰难;当然,也有人过来打听,看看能不能把田地分到各家各户去。

来访的群众,彭德怀都会很热情地招呼,跟他们掏心窝子地聊天。群众有啥疑问,他都会一条一条地细心回答,耐心劝解。

彭德怀回到家后,每天一早醒来就开始接待来访的人。谁来了他都聊,有问题他就回答,说个没完没了,一直能聊到深夜里头。这样下来,他真是累得不轻,嘴都干了,嗓子也哑了。

由于一直忙着接待群众,彭德怀实在腾不出太多时间去农村做调研。没办法,他只好吩咐秘书先去周边几个大队搜集些资料回来。

二十多天后,彭总终于开口了:“得了,咱们别老窝在家里了,换个窝吧!”跟县委一合计,大伙儿决定挪到响塘区接着搞调研。

这次调研,我们跑了两个区,四个乡镇,还有九个村子。那时候,彭德怀元帅已经64岁高龄了,好在身子骨硬朗,一天走上十几二十里路,对他来说还算吃得消。

他每到一处社队,都会直接找干部聊聊那边的情况,自己动手搜集些资料。另外,他还会组织些小会议,跟村民们面对面交流,走访几户人家听听他们的意见。

这次回家乡,彭德怀进行了56天的调研,其中有38天他直接住进了农村生产队,跟农民朋友们同吃同住。他总共弄出了五份调查报告,每份都是仔仔细细核对过的,最后还由彭德怀本人亲自过目修改。这些报告印出来后,就送给了省里、地里、县里、区委还有公社,让大家伙儿提提意见。

回北京之前,彭德怀给杨尚昆写了封信,说:“我这次出门弄到了五份调查资料。这些资料我都跟省里、地里、县里的同志们聊过了,大家伙儿没啥大分歧。要是里面有啥不对的地方,那责任全在我这儿。”

最后,杨尚昆把那些调研资料送到了毛主席的办公桌上,给国家接下来要调整的农村经济政策带来了不少关键的参考信息。